干净整洁的工服、干脆利落的动作……北汽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田康明斯)制造部大修班长刘学是位带过8个班组的“老班长”。扎根发动机这颗汽车“动力之心”的制造一线12年来信德,他带领团队获得26项国家专利授权。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北京市示范级汽车发动机研发与制造“创新工作室”。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一项项荣誉见证了这位1994年出生的青年班组长将工匠精神深植于心的奋斗历程。
精度较量在毫厘之间,练就0.01毫米的手感
刘学在走出校门后便加入福田康明斯,以“不服输、肯吃苦、做到最好”的劲头,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他每天坚持拿出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发动机实操的理论知识、岗位技能操作指南等,只要有相关技能培训,他都会踊跃报名。同时,他还持续关注了解国际同行的技术优势,见缝插针恶补专业英语。就这样,刘学连续4年考取了4个技能证书,并最终成为福田康明斯的汽车维修技师。
2015年,刘学从班组骨干成长为大修班班组长。大修班可以说是发动机制造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是生产过程中的突发故障,还是产品交付前的疑难瑕疵,都需要在这里进行“对症下药”。
发动机气门间隙是影响发动机进排气效率的关键指标,间隙测量是发动机装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天然气发动机为例,气门间隙装配合格标准为0.45毫米,正负误差小于0.04毫米,刘学精益求精,将误差空间压缩至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为练就这手感活,他不断测试,将塞尺的微妙变化转变为肌肉记忆。正是秉持这样的极致追求,让福田康明斯生产的发动机在高原极寒等极端工况下仍能保持澎湃动力。
“生产线上平均75秒下线一台发动机,几秒钟对于工人来说都弥足珍贵。”刘学向记者介绍说。如何才能精准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他将发动机生产线视作精密的“钟表”,从“减少机械重复工作”的“移动料盒”到“机动调整、灵活作战”的“潮汐班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严丝合缝”。凭借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带领团队创下了月产发动机13500台的生产纪录。在对数万台发动机进行严格细致的筛查后,终端客户收获了“200万公里无大修”的卓越质量。近年来,刘学带领班组攻克了数百个疑难故障,将“零瑕疵交付”的承诺镌刻在每个细节里。他说:“我绝不允许有任何瑕疵、任何问题的产品从我手中流出。”
创新成果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超80万元信德
制造发动机对于刘学来说,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像是雕琢一件工艺品。“钻”透本质、精益求精,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追求。
制造发动机面临着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异形件多等诸多挑战,要求工程师对制造工具进行优化以提质增效,而这正是刘学的拿手绝活。经他改进后的普通工具,多次突破工具原有的加工极限,解决了多种高精度、高难度产品的加工难题。
在一次交流活动上,刘学发现X系列发动机风扇长期工作后,风扇与护风罩存在互相干涉的情况,这让他立即警觉起来:“风扇叶磨损、水温升高……这说明客户可能面临发动机拉缸的风险,我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他扎根现场,开展设计、画图、制作、效果验证、数据分析等工作,并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进行验证。在近100个日夜的工作中,他带领团队经过18项关键改进和500多次反复试验,最终将风扇护圈的差值缩减至5mm以内,成功实现对风险的精确把控。
发动机铭牌自动化粘贴看似简单,但极易受到环境光线影响,导致在不同光线条件下铭牌粘贴不正的问题,影响后续追溯识别。为此,刘学设计了一套红外线定位系统,专门用于解决发动机铭牌贴不正问题。
这两项成果均获得北京市QC小组成果发表赛一等奖,并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刘学的创新成果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超80万元,这些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发动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也为推动福田康明斯发动机生产迈入智能化新阶段奠定了基础。
让世界动力装备装上更强劲的“中国心”
作为北京市首家“全球灯塔工厂”,福田康明斯始终不断创新前行,引领行业发展。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刘学不断强化智能制造等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并积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为业务的发展提供源源动力。2023年,他主动参与企业转型新质生产力、智能化、数据链等项目,推动车间智能化升级。2024年,他积极优化天然气发动机台架测试程序,将生产效率提升20%,为企业“双碳”战略作贡献。
“既要造好产品,更要创造团队价值。”这是刘学始终秉持的管理哲学。在福田康明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他带领“潮汐班组”,以仅15人的团队高效填补了30人的岗位空缺。他说:“企业的价值,就是让每名职工都能在奋斗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从一线技工到班组长,从产能提升到质量攻关,他身兼8种业务角色,培养出150余名多能工,向企业输送了15名优秀人才。“刘学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北京市示范级称号,孵化出3个全国优秀QC(质量管理)小组、7个北京市优秀QC项目,成为了行业内攻克难题的“解题中心”。
如今,搭载福田康明斯动力的商用车正驶向全球市场。望向即将发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新一批发动机,刘学说:“我们要用中国工匠的智慧,为世界动力装备装上更强劲的‘中国心’。”
(劳动午报记者 周美玉)信德
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