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7月22日决定,接受张明康因工作变动辞去盐城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的请求,任命严汉平为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
严汉平此前担任陕西省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这是他首次跨省调任。
公开简历显示,严汉平,男,汉族,1974年11月生,陕西户县人,200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9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
严汉平是一位为学者型官员。他是经济学领域资深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制度创新等领域。比如,他提出中国区域差异的形成尽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核心的因素是制度差异,缩小区域差异可以采取多种路径,但关键是进行制度创新。他曾在博士论文《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的致谢中表示:“我的人生征程上没有可供停下来休息的驿站,我时刻以这句话来自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995年,严汉平以户县文科第一名(806分)的成绩,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修习经济学六年制专业,并用9年时间完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业。仅博士期间,严汉平即发表学术文章30篇(包括独立撰写与他人合作),并在毕业那年被授予“西北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其博士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严汉平博士毕业后,留校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之后两次破格晋升,分别于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申银优配,2008年晋升为教授,并被选为博士生导师,时年34岁。当时,他是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类最年轻的教授、博导。
在学校任教期间,严汉平陆续担任起行政职务。2005年4月,严汉平任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2006年9月,严汉平成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3年后(2009年10月)任西北大学团委书记(正处级)。2009年,严汉平还获得第二十届“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12年3月,严汉平离开学校,首站为延安市延川县,历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代县长、县长等职务。一年半后,严汉平履新延安市宝塔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区长,市新区党工委副书记、东区管理办公室主任,2014年1月任宝塔区区长,当年12月晋升为延安市宝塔区委书记。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据宝塔区政府官网介绍,宝塔区是革命圣地延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区总土地面积35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万,辖12镇1乡5个城市街道办事处,320个行政村和50个城乡社区。
严汉平主政时期,正值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告别传统粗放的增长模式,经济结构出现趋势性新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换等。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速的部分回落,仍然引发了部分关注。2015年5月,时任宝塔区区委书记的严汉平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要客观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红利的减少、能源价格的下降、经济基数的变大都是重要原因。”
当时,他还提到,“始终不忘红色基因,持之以恒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践行党的伟大精神,当好延安精神的传承人,让中央和省市的各项决策在宝塔山下落地生根,是宝塔区党员干部的使命和责任。”
2016年,严汉平被陕西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当时,陕西全省共有5名县委书记荣获此荣誉。
2016年10月,严汉平再度履新,出任延安市委组织部部长,2016年12月跻身延安市委常委,是当时延安市委领导班子中唯一的“70后”。2018年4月,严汉平再进一步,成为延安市委副书记,后兼任政法委书记。
2022年3月,延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任命:严汉平为延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会议决定:严汉平为延安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当时,1974年出生的严汉平是陕西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政府“一把手”。
今年5月,陕西省“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延安专场举行。严汉平在主旨发布中指出,今年以来,延安市深入推进市委“12345”年度工作安排,推动延安“一六四”工作布局全面蓄势。一季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 “开门红”“开门稳”,生产总值增长 5.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
严汉平表示,下一步,延安将以更加务实举措、更加过硬作风全力做好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各项工作,合力攻坚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精心编制“十五五”规划,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再增新光、再添浓彩。
值得一提的是,追溯严汉平的学术脉络和执政思路,一直以来,他对区域协调发展等命题颇为关注。比如,早年间,他以第一作者发表在知名学术刊物《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西部地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类似的思路,与盐城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近年来的盐城政府报告中,多次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盐城这些年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24年,盐城成功承接沪苏产业转移项目182个,协议投资额更是突破了800亿元大关。在交通建设方面,盐通高铁二期的顺利开通,使得盐城至上海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至90分钟,日均客流量也突破了2万人次。这条高铁线路不仅拉近了盐城与上海的时空距离,更激发了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同城效应”。
2024年,盐城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779.2亿元申银优配,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去年初,盐城已定下GDP破万亿时间表,“力争用3到5年时间迈入万亿之城。”
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